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楼宇经济正成为当前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在此背景下,楼宇社区应运而生。所谓楼宇社区,是指以经济型楼宇为依托,集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和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的经济社会共同体。它的出现表明商务楼宇正从单一经济载体转向经济性与社会性兼顾的平台。
尽管楼宇社区蓬勃发展,但相关研究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集中在行政学和管理学视角的描述性分析。这种分析框架难以关注到其内部不同力量间的动态博弈,而这种动力恰恰是推动楼宇社区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同时,重视楼宇社区的外部组织结构而忽略内部主体的特殊性也是当前研究的不足。针对于此,本文将以楼宇社区为研究对象,以布迪厄“场域—惯习”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在此视角下构造楼宇社区场域概念,分析该场域结构及场域内主体惯习,探讨楼宇经济时代共同体营造的现实困境和路径选择。
一、“场域—惯习”理论简述
场域是贯穿布迪厄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场域中的对象会受其中的游戏规则所制约,并通过相互竞争来取得利益。布迪厄认为,现代社会实际上是由无数个场域构成,它们拥有各自独立的运作逻辑。
惯习则与场域密切相关。“所谓惯习,就是知觉、评价和行动的分类图式构成的系统”。惯习是一种“性情倾向系统”,它既体现着社会结构对个体的客观制约性,又体现了个体对于外在结构的主观能动性,是“外在的内化和内在的外化的辩证关系”。
场域和惯习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场域形塑着惯习,惯习成了某个场域固有的必然属性体现在身体上的产物。”“场域—惯习”理论以反传统的二元思维方式,连接了宏观与微观,主观与客观,特别是其对于结构与行动者的兼顾,作为分析楼宇社区的理论框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二、楼宇社区“场域—惯习”分析
(一)楼宇社区场域结构分析
1.楼宇社区场域概念定义。“楼宇社区场域”并非一个实体概念,它不是指代某个空间区域,而是作为一种功能概念去探讨楼宇社区中独立于个人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关系。具体来说,楼宇社区场域即是指以楼宇社区为平台,由楼宇内进行经济性和社会性活动的主体组成的客观的关系网络。
2.楼宇社区场域位置。楼宇社区场域是由一系列多元场域合力作用下构成的动态、开放的系统。其中,政治场域、经济场域和文化场域作为基本的社会子场域,围绕在楼宇社区场域四周,对场域运作发挥着重要影响。
楼宇社区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创新性尝试,政府在其发展初期扮演了主导性角色,政府权力势必渗入到楼宇社区建设之中,政治场域的作用不容小觑。经济场域的影响则体现在楼宇社区的建设动力中。楼宇经济的繁荣是楼宇社区诞生的前提条件,楼宇社区的目标则是为楼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经济原则是楼宇社区建设的推动力量。文化场域的力量体现在对个体精神的形塑。商务楼宇中的个体以中、青年为主,该群体多少接触了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它可以引导个体行为,并通过个体反作用于楼宇社区场域。
(二)楼宇社区场域惯习分析
1.楼宇社区场域主体。楼宇社区场域的主体根据服务供求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楼宇社区服务提供主体,即政府和社会组织。另一部分则为社区服务享受主体,包括企业及个体。这些主体共同参与了楼宇社区场域建构的动态过程。
2.楼宇社区场域中的主体惯习。不同的场域培育相应的惯习。政府作为政治场域的核心,通过行使行政权力履行社会管理责任。企业作为楼宇经济的主体,活跃在经济场域之中,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逐利是它的天性。社会组织处于政治场域与经济场域之外,是沟通政府、企业与个体之间的桥梁。个体则游走在各个场域之间,拥有经济追求、政治参与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各个主体拥有着不同的惯习,惯习的差异影响着楼宇社区场域惯习的培育。
三、楼宇社区“场域—惯习”的现实困境
(一)场域结构不合理,政治经济场域强
楼宇社区是政府出于满足公共管理创新需要自上而下建构起来的共同体,而非楼宇内企业与个人自发形成,使得政府对于楼宇社区事务具有较大掌控力。以杭州下城区楼宇社区为例,其三大主要组织分别为楼宇社区综合党委、楼宇社区促进会和楼宇社区服务中心。在楼宇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组成中,政府人员数量占总人员数的87.5%。其余两个组织中也存在着占总人员数量近三分之一的政府部门人员。这体现了政府权力在楼宇社区中的延伸。政治场域成为楼宇社区场域中的强场域,影响着楼宇社区的自治程度。
除了政治场域的强大作用力以外,经济场域同样占据着统领性地位。楼宇社区的兴起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用以增强商务楼宇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其动机是经济性的。同时,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利益最大化是其关注的首要问题。经济的力量贯穿于整个楼宇之中,利益至上的规则深刻影响着楼宇社区的实践。
在政治场域和经济场域的强势干预下,文化场域的力量在楼宇社区中被大大压制。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利益导向的市场经济中日渐式微,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使得个人中心主义成为楼宇中的主流价值取向。同时,在追求效率的大背景下,企业效益追求与文化建设需要之间的张力使得在楼宇社区中难以开展思想文化活动,参与时间受限、企业对接受阻等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三大场域力量的悬殊造成了楼宇社区场域的结构呈现出不对等的状态。权力资本与经济资本的强势带来了对人社会属性的压缩,文化场域的力量难以充分发挥,楼宇社区难以形成具有相对自主性的共同体。
(二)社区惯习未实现,主体参与度有限
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中,场域与惯习二者紧密联系,场域制约着惯习,惯习反作用于场域,这种关联性充分体现在楼宇社区的发展问题中。理想中的楼宇社区应该是一个多元主体合力建设的共同体,社区惯习则表现为各个主体拥有共同体意识,社区参与积极主动,社区网络充分联动。但就现实而言,楼宇社区场域的结构失衡造成社区惯习难以良性发展:部分主体缺失,共同体认同不足,社区网络隔断。具体体现在企业与个体的社区参与度较低,多是被动接受服务而鲜少主动参与;企业与企业之间、不同企业的个体之间交流有限,关系疏离;社会组织介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社区自组织发展缓慢,难以充分发挥功效等等。楼宇社区场域与惯习呈现出了一种失调状态。
产生问题的根源在于惯习和场域之间的“不合拍”。首先是“横向不合拍”———不同主体将其原有的惯习直接迁移到楼宇社区场域中,造成水土不服。对企业而言,逐利天性在楼宇社区中难以施展,对个体而言,利他主义精神缺乏激励机制,这大大降低了他们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其次是“纵向不合拍”———楼宇社区惯习没有紧跟楼宇社区场域的发展做出调整,惯习滞后引发了副作用。随着楼宇社区的逐步成熟,政府开始从“操盘者”向“引导者”角色过渡,但社区自组织尚未做好承接的充分准备,只能继续作为政府附庸。政府无法面面俱到,社区自组织又暂未顺利补位,楼宇社区中势必存在服务空白。当企业和个体的问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时,自然会降低对社区的依赖与认同,社区惯习也就无从谈起。鉴于惯习与场域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社区惯习的缺乏必然对楼宇社区场域的健康发展造成阻碍。
四、构造楼宇社区“场域—惯习”的路径选择
(一)场域结构调整
1.降低政治场域的过分干预。政府要把握好在楼宇社区中的角色定位,承担责任的同时要明确职能边界,减少过度干预。例如政府可以提供工商、税收、司法等与其职能密切相关的服务,而将自我管理的事务交还给楼宇社区。同时,政府可以面向社会招募楼宇社区工作者,代替政府部门人员,割断社区工作者在行政隶属上的纽带,从而推动社区工作脱离权力依赖,改善政治场域在楼宇社区中的强势局面。
2.优化经济场域的发展取向。楼宇经济的繁荣是楼宇社区发展的前提,降低经济场域的地位是不切实际的举措。但是,资本并不仅有经济理性,同时还必须具有基于经济、社会和生态伦理基础上的道德理性。因此可以优化经济场域的发展取向,例如培育楼宇内经营主体的企业社会责任,承担起对员工、社区、环境的义务,改善楼宇内唯利益至上的风气。
3.强化文化场域的形塑力量。文化拥有社会整合与导向的功能。因此,积极的文化能够协调不同主体的利益取向,树立共同的行动目标,有利于形成有序的楼宇社区氛围。在外部环境上,社会应该重塑利他主义价值观,削弱个人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在内部环境上,楼宇社区要加强社区思想文化建设。首先要改善社区文化硬件设施,如开设楼宇社区活动室、文化宣传长廊等,解决文化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同时要丰富文化宣传方式,利用好网络社交媒介。另外要培育具有特色的楼宇社区文化。通过强调地域特色、突出企业特性、发挥人才特长等方式,打造社区品牌,使楼宇社区文化充满生命力,进而更好的促进楼宇社区场域的发展。
(二)社区惯习培育
1.发挥社会组织专业优势,提升社区服务理念
社会组织既非政府附属机构,也非营业主体,活跃于政治场域与经济场域之外,这种特性使其在楼宇社区的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社会组织要发挥资源整合能力,以组织化的形式号召楼宇内分散的个体参加社区活动。同时还要协助楼宇社区自组织的培育,对自组织成员开展“如何发现楼宇社区需求”“如何发动楼宇社区资源”等专项性的培训,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和执行能力的楼宇社区自组织,使其能够承担社区管理责任,提高楼宇社区自治水平。
2.挖掘企业资源潜力,激发社区责任感
作为楼宇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蕴含着丰富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财力资源,这些有利于社区建设的要素尚未充分开发,企业社区参与在商务楼宇中充满潜力。因此,楼宇社区要将企业主动纳入到建设过程中,并充分发挥企业的特长优势,例如设计类企业可以参与楼宇社区公共空间的景观打造,文创类企业则可在宣传社区文化方面献计献策……对做出贡献的企业要提供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在社区内形成榜样示范作用,提高参与企业自豪感,激发其他企业的社区主体意识和社区责任感。
为了更好的挖掘企业资源潜力,楼宇社区要把搭建企业沟通平台作为重要服务项目,使企业之间能够相互了解,强化社会资本,创造合作机会,达成双赢局面。如果企业可以在社区活动中获利,自然会对楼宇社区增加信任,资源支持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达到企业与社区的互惠发展。
3.培育个体社区归属感,唤醒共同体意识
商务楼宇中的个体一般收入稳定,学历水平高,这种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相似引导着他们具有共同的实践,这体现在其娱乐活动、休闲方式、消费品位等选择上的一致性。由此可见,楼宇社区成员的同质性高于一般社区,共同体营造具有先天优势。因此,楼宇社区要紧紧围绕楼宇内个体的特点,针对群体共性开展社区活动,例如在楼宇社区中组织符合年轻个体兴趣取向的园艺班、烘焙组、动漫队等,缓解个体身心压力,集聚社区人气;开展顺应个体公益理念的社区公益活动,并参考“道德银行”的运行方式,建立有效的志愿服务激励与保障平台,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楼宇社区平等互助模式,提高责任意识,培育公共精神。
在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个体之间产生频繁的交流互动,形成情感归属和心理认同,并建构了其对社区责任与义务的认知,共同体意识被不断唤醒,进而内化为主动的社区参与行为。楼宇社区要顺势而为,挖掘和培育社区参与积极分子,鼓励他们主动行使社区事务的发言权和管理权,从而扩大社区自组织队伍,实现楼宇社区管理的广泛参与。
五、结语
楼宇社区作为楼宇经济时代共同体营造的尝试,既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需要,更是联结原子化个体有效机制的探索。引入场域—惯习理论分析楼宇社区,不仅能够充分表现楼宇社区不同于传统社区的特殊性,同时有效的规避以往研究中对社区结构与主体参与之间顾此失彼的选择。随着楼宇社区实践范围的不断扩大,这种思路势必会对楼宇社区建设具有启发性的作用。
上一篇: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与标准发展研究
下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在汽车维修中的应用
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